“补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按下“快进键”


(资料图)

原标题:“补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按下“快进键”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曾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但最近十年来,通过补短板、填空白,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在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说,“这种进步,让我们在治疗病患时有更多选择,也减少了患者的支出。”

张伟滨拿人工关节举例,过去把进口产品和国产产品摆在一起,即使外行人也能分辨出来。因为进口产品的外表非常光洁,国产产品的外表则相对毛糙。而如今,很多国产医疗器械的外观和性能都不输进口产品。

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3.57万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苏州工业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等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比如上海就诞生了国产首个PD-1单抗药物、全球首台全景动态2米PET-CT等创新药械。上海张江药谷目前在研药物品种超过800个,其中1类新药占比超过一半。“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还有不少短板需要补足,需要继续积蓄能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张伟滨说。

在产业链前端,生物医药产业要补上源头创新。张伟滨举例说,我国在3D打印骨科器械这个领域投入很大,发表的论文位居世界前列,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临床应用,而非源头创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要想进一步突破提升,就必须更加重视源头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在产业链中间环节,要加强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专业团队建设。在张伟滨看来,高水平公立医院的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缺乏额外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所涉流程复杂,需要一支专业团队从早期就开始介入。

而对于产业链上的研发人员或投资方来说,要补足“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这意味着研发和回报周期比较长,通常以十年来计算。投资机构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相关部门也要从科学评价、产业支持、容错机制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保障。

张伟滨说,最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医药集中采购,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一批产品性能有保障、价格有优势的国产药品和器械脱颖而出,进入越来越多的大医院。以骨科器械为例,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从原来不到10%,已经逐步提升到现在的30%-40%。“尽管挑战不少,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我们还是信心十足。”

对于未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提升,张伟滨认为有以下几个重点研发方向。首先,进一步提升老百姓日常需要的药品、医疗设备和耗材的产品性能和可靠度,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其次,加快研发更适合中国人的药品和器械,比如一些进口医疗器械,尺寸是按欧美人体型设计的,用在中国人身上不一定合适;最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需要高度重视研发适合老龄病人的药物、器械。(记者薛园、何欣荣、龚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