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人才“双向奔赴”促发展 当前观察
原标题: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引题)
产业人才“双向奔赴”促发展(主题)
(资料图)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人才是服务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加速打造以才兴产、以产促才的“人才生态圈”,推动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紧扣产业强链补链集群发展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将人才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以“事业编制企业用”和“重点产业领域硕博招引”等工作为抓手,实施“搭台引才”“柔性用才”“本土育才”,为企业解决高端人才紧缺难题,形成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人才等分层分类、相互衔接的人才体系,实现了从人才集聚区向西部人才强区的跨越发展。
盘活机制
畅通渠道“引才聚才”
“这里不仅有暖心的人才政策、包容的创新氛围和优良的营商环境,还有各级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谈起在包头发展的8年历程,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副院长、包头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杨剑英感慨万分。
8年前,杨剑英博士来到包头,协助筹建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在这里转移转化,助力包头引进培养稀土应用型人才。
为吸引众多的“杨剑英”,包头稀土高新区以“政策引才、产业用才、服务留才”的新理念,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贯通,相互带动,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和竞争态势。
“目前,上海交大产业园注册了46家企业,已经落地高性能稀土铝合金、高精度稀土抛光粉、稀土稳定彩色氧化锆等7个填补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和产业空白的成果转化项目,与300余家企业和科研人才建立了合作关系。”杨剑英说。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对接中科院全国100多家院所和近百所高校的人才资源,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柔性引进院士专家89名,企业研发中心已集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228人,入库人才达1821人。
深耕产业
搭建人才“逐梦舞台”
走进内蒙古北科交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交大”)2000余平方米的机器人集成车间,拥有橘色手臂的吸附式码垛机器人和抓取式码垛机器人、国内首台套铝行业定制款碳块儿打磨机器人、能在空中漫步的轨道式机器人、在恶劣条件下作业的四足“机器狗”格外引人瞩目。这支机器人超能陆战队“耳聪目明”,能克服地形、气候等恶劣环境,且能将产业工人从危重、有害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广泛适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风电、光伏、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而开发出机器人控制器、驱动器、系统软件平台等多项国内领先技术的,是以北科交大总工程师虞军博士带头的技术团队。
“从名字可以看出,北科交大机器人有‘北科’和‘交大’两个高校的血统在里面,去年又融入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我们以这5所高校骨干教师的技术力量为核心,辅以包头本地年轻技术人员配套,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机器人研发团队。”虞军说。
包头稀土高新区制定了领军人才集聚、中青年人才招揽、人才机制改革优化“三项人才计划”,积极组织重点企业对接掌握产业集群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方式,引进上海大学周忠福教授稀土合金材料等高端人才科研团队3个,吸引了王一德、张洪杰、舒尔德米特等国内外专家院士团队服务稀土高新区经济产业发展。
靶向精准
加速产才“双向奔赴”
近日,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邬军军,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赵铮率队赴京,参加包头市与驻京高校政校企合作座谈会和招才引智宣讲招聘会,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相关负责人沟通对接。
据了解,包头稀土高新区与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孵化分会达成协议,双方将通过“人才+创新+产业”的联合孵化模式,在引进培育创新主体、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和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协同发力,为包头市及稀土高新区“双招双引一优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坚持靶向引才、精准施策,创新运用“事业编制企业用”和“重点产业领域硕博招引”政策,征集上报双良硅材料、北方稀土、英思特稀磁等重点企业博士硕士岗位需求156个、事业编制企业用岗位30余个。
稀土高新区全面落实《稀土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八项措施》,安排人才专项资金700万元,及时兑现引进人才政策待遇,全力解决人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真金白银打造各类人才心生向往、近悦远来的“强磁场”。(记者 高 平 王 潇 通讯员 贾婷婷)
关键词: